買再多保險也沒用?對照十大死因,3大方向才是真保障
- 理財好聲音

- 8月23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作者:賴惠玲
阿文今年才48 歲,是公司部門的主管,平常看起來身體硬朗,沒想到有一天突然身體不適,覺得半邊身體發麻、口齒不清,被同事緊急送醫後,確診是急性腦中風。雖然搶救成功,但後續需要漫長的復健,家人也必須輪流照顧。
阿文說:「最難的不是中風當下,而是『活下來之後,怎麼生活下去』。」
另一位 45 歲的李小姐,平常生活習慣良好,卻在一次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乳癌。雖然健保給付了大部分住院與手術費用,但醫師建議的標靶藥物,每個月自費要超過十萬元。李小姐很無奈的說:「在面對疾病的同時,除了身體上的痛苦,還有龐大醫藥費的經濟壓力,真是身心俱疲。」
這兩個故事,正好反映出國人健康風險的兩大樣貌──突發型急症(如心肌梗塞、中風)與長期抗戰型疾病(如癌症)。
根據衛福部2024年公布的國人前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43年穩居首位,其他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如中風)、糖尿病、高血壓、肺炎、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意外事故、腎病與自殺等死因。這十大死因,約占國人總死亡數的七成以上。
這些數字不是冷冰冰的統計,而是真實發生在我們周遭的風險。
面對十大死因高風險,該準備哪些保險?
許多人買保險的第一反應是「有買就好」,卻未真正檢視自己的風險所需承擔的責任也未檢視保險內容。該買哪些保險,才能買得正確、買得實在,並且在需要時真的安心?
當真正的疾病或意外發生時,才會發現:
保額太低,根本不夠付醫療費或家用。
保單內容跟自己面臨的風險不相符,該賠的沒賠。
保險分散買了一堆,但缺口仍然存在。
所以,買保險的關鍵不是「有沒有買」,而是「買對了沒有」。需要先釐清:
自己要承擔的風險有哪些(醫療費、收入中斷、長期照護、家庭責任)。
每種保險的基本功能與給付方式(一次給付、日額給付及實支實付)。
在有限的預算下,如何把錢花刀口,花在最需要的保障上。
換句話說,真正的安心不是靠「張數」,而是靠「對應風險的完整性」。只要把險種與風險對上號,你的保險才是真的發揮作用。
對照十大死因,3大方向才是真保障
10大死因的風險縮影
國人前十大死因,提供我們一個風險的參考地圖。雖未必要每一項都對應保險,但至少應從中看見自己的脆弱點:
有家族病史嗎?
自己是主要經濟來源嗎?
若無法工作三個月,家庭是否能撐得住?
若失能或臥床,需要誰來照顧你?
這些問題,值得每個人靜下心來思考。保險的本質,是讓我們在風險來臨時,是用來解決問題的,面對家庭經濟或醫藥費時不至於一夕崩盤。
依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這些疾病與意外傷害,共同構成了台灣人十大死因。這份榜單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最真實的風險縮影。仔細觀察,可以發現死因大致分成三類:
1.慢性疾病建議購買癌症、醫療、重大疾病險
【慢性疾病】癌症、高血壓、糖尿病併發症、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癌症多年蟬聯死因榜首,尤其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口腔癌等,每年奪走數萬條性命。其後續治療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健保未必全額支付。
糖尿病與高血壓則是慢性疾病,雖然本身不致命,卻容易引發腎衰竭、中風、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拖垮身體與經濟,往往伴隨長期治療與高額醫療費。
建議對應保險配置:
癌症險(含實支與療程給付)
醫療險(住院日額+實支+手術)
重大疾病險(一次性補償)
2.突發疾病建議購買重大疾病、失能、長照、實支醫療
【突發疾病】心臟病、腦中風、肺炎心肌梗塞與腦中風來得突然,一旦發作就可能造成永久性失能。雖然現代醫療能降低死亡率,但存活後的復健與生活照護,常常拖累家庭。許多人只買醫療險,卻忽略了可能無法繼續工作,或需要長期照顧的漫長階段,而保障缺口,讓家庭背負更沉重的財務壓力。
此外,肺炎同樣是近年在十大死因中逐漸上升的威脅。雖然多數人認為肺炎只是「可治癒」,但對於長者、慢性病患者或免疫力較低的人來說,肺炎可能迅速惡化,導致住進加護病房,甚至引發敗血症或呼吸衰竭。治療過程常伴隨高額醫療支出與長時間康復期,也容易造成家庭經濟與照護上的沉重負擔。
建議對應保險配置:
重大疾病險(中風、心肌梗塞列入保障)
失能險(依照失能等級給付)
長照險(可分期給付、補助家庭照護成本)
實支醫療險(含住院、手術、自費醫療)
3.突發意外建議購買意外險、壽險、實支醫療、長照險
【突發意外】意外事故傷害意外事故依舊是年輕族群常見的死因之一,無論是交通事故、工地意外,甚至跌倒造成的骨折,都可能在一瞬間奪走生命或造成嚴重傷殘。一旦事故發生,家庭若突然失去主要經濟支柱,不僅情感上難以承受,財務上更可能瞬間陷入困境。
建議對應保險配置:
意外險(含醫療與失能)
壽險(保障家庭財務穩定)
長照/失能險(萬一後遺症造成生活無法自理)
打造專屬於自己的風險防護網
保險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便宜越好,而是要買「對的險」、「合理的保額」、「符合風險輪廓的保障」。真正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針對自己的健康風險、家庭責任與財務壓力,建立一個量身打造的安全網。
現階段民眾可以先檢視自己的保障範圍與額度,並善用工具與平台,避免重複投保或保障斷層:
壽險公會的保險存摺APP:隨時查看自己名下所有保單與投保狀況。
保險公司系統或業務協助:需分別整合各家公司保單內容。
最重要的是,保險並非「買了就好」,而是需要定期檢視、隨人生階段調整。透過專業顧問的協助,重新評估自身風險輪廓,才能確保保障真正到位。
最後的提醒:別等到疾病或意外來臨,才發現保單買錯、保額不足。那時候,再多的後悔也無法挽回。真正的安心,是提前做好準備,讓未來的不確定性不再成為家庭的負擔。---
【作者】賴惠玲
│證書: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RFC 國際認証財務顧問師、 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信託証照
│經歷:南山人壽、威瑞財富管理員工福儲信託團隊
│專長:企業員工福儲規劃、理財退休規劃、保單健診分析、投資理財規劃
│LINE聯繫:賴惠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