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長照,要花多少錢?
- 理財好聲音

- 4天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3天前

作者:賴惠玲
李奶奶今年82歲,三年前被診斷出失智症。一開始,李奶奶只是偶爾忘記東西放哪裡,家人以為只是年紀大、健忘一點沒放在心上。但病情進展得比想像中的快,她會忘記吃飯、忘記關火,有時半夜起身在家裡徘迴,甚至會獨自出門迷路,讓家人嚇出一身冷汗。
家人原以為「輪流照顧就好」,卻沒想到,日子卻像在打仗一樣,每天都被時間追著跑。媳婦除了要接送小孩上下學、家事要忙,現在還要督促李奶奶按時服藥,陪她復健、做認知訓練;晚上夫妻輪流照顧,怕她夜間起身跌倒。有時李奶奶情緒激動,大家得立刻安撫。長期下來夫妻倆也因長期睡眠不足、壓力累積,家人健康和情緒也都在緊繃狀態。
李奶奶的故事,是台灣許多家庭正在上演的真實日常。
依主計處資料,國人平均餘命為80.77歲,但其中不健康餘命卻高達7.78年。也就是說,許多人生命的最後幾年,都需要不同程度的照護。依衛福部統計,2024年台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35萬人。當龐大的照護需求壓在家庭身上,家屬的疲憊與焦慮,讓每個照護家庭都面臨沉重的心理與經濟壓力。
長照不只是錢的問題,更可能耗盡家庭的時間、健康與心理能量。
而金錢,雖然不是唯一的關鍵,卻是支撐照護品質與家庭喘息的基礎。長照的4種照顧模式與費用
1. 家人照顧
依統計有6成3是家人照顧,也是目前最普遍的長照型態。這些照顧者多為配偶、子女或媳婦,平均每日照顧時間長達 13 小時以上,照顧年期平均 8-9 年。雖然家人照顧能維持情感連結與熟悉環境,但長期高壓的照顧工作,往往導致照顧者出現「身心耗竭」與「社會孤立」等現象。
優點:
長者可留在熟悉的家中,維持生活節奏與安全感。
家人最了解長者習慣,照顧方式較貼近需求。
缺點:
照顧時間長、負荷重,易導致照顧者身心疲憊與職場中斷。
雖有政府喘息服務補助,但申請門檻及時數有限。
2.看護照顧
看護照顧是台灣目前最常見的居家長照方式之一。分為外籍家庭看護或本國籍看護,提供全天候或住家照護服務,協助失能長者的日常生活、飲食、洗澡、移位、服藥與陪伴。根據勞動部與長照業界統計,外籍看護每月約 NT$26,000–32,000(含膳宿),本國籍看護約 NT$45,000–90,000;若為醫院臨時看護,費用每日約 NT$2,600–3,200。
優點:
可提供全天候照護,連續性高,能即時應對長者需求。
減輕家屬照護壓力,家屬可兼顧工作與生活。
外籍看護費用相對可負擔,長期聘僱成本低於機構照護。
長者可在熟悉環境中生活,維持安全感與穩定性。
缺點:
外籍看護語言、文化差異可能造成溝通不易。
本國看護費用較高,人力供應不足、替換率高。
需家屬協助監督與管理,部分看護專業度不一。
若長者病情惡化或完全失能,單一看護難以應付,仍需醫療或機構支援。
3.送機構式長期照顧
機構式照護提供24小時全天候專業照護,包含醫療管理、復健、餐飲、生活輔助。價格座落在NT$21,000~70000元,雙人房每月費用約 NT$45,000–60,000,單人房可能高達 NT$70,000以上。
優點:
全天專業照護,家屬壓力最低。
可應對複雜疾病或完全失能的長者。
缺點:
成本高昂,對中產階級家庭是一大負擔。
長者可能面臨環境適應問題、孤獨感或社交限制。
4.找居家照顧員/照顧服務員來顧
居家照顧是最貼近家庭生活的方式,由專業居家照護人員提供日常協助,如洗澡、穿衣、用藥、陪伴與輕度復健等項目。居家照護政府依照長照等級2-8級,補助金額為NT10,020-36,180,再依社會福利身份別有不同的補助,低收入戶由政府全額補助,中低收戶自負額5%,一般戶自負額16%,依照護時數、項目及被照顧者身體狀況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許多家庭會採補助搭配自費模式,在控制預算與滿足照顧需求間中平衡。
優點:
被照顧者在熟悉環境,生活自主性高。
可維持家庭互動與情感連結。
政府補助可減輕家中經濟負擔。
缺點:
家人仍需協助管理、陪伴或協調,壓力不小。
若病情加重,居家照護人力不足時可能面臨風險。
10年長照,費用概估460~680萬
在所有照護方式中,家人照顧及居家服務員照護,雖然花費最低,但家人照顧者常需犧牲工作與休息時間,身心壓力極大,薪資成本也難以計算,以主計處統計的每人每月44,300元來看機會成本也是不低。外籍或本國看護是常見選擇,能減輕家屬負擔,若是選擇外籍看護,十年費用約 430萬元以上。
若選擇安養中心或護理機構,照護品質最好,醫療資源也最完整,但十年支出也是四者中最高的,若是以雙人房為主,費用也落在 680 萬元以上。此外,政府長照 2.0 提供日照中心與居家服務員等彈性方案,前者適合生活尚可自理的長者,後者可搭配政策補助使用,雖然有居服員照護,費用看似不貴,但事實是服務的項目無法涵括全天式的照護,仍需輔助家庭照顧者或是外籍看護一同來照應。
整體來看,照護品質與費用往往成正比:越省錢的方式越仰賴家人投入,越高價的方案則換取更穩定的專業照護與安心陪伴。提早規劃與選擇合適的長照模式,才能在有限資源下兼顧照護與家庭平衡。

長期照顧花費大,怎麼辦?
從「政府補助」與「保險規劃」雙管齊下!
在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後,長照不再只是家庭問題,是國家政策與個人理財都必須正視的挑戰。可以透過政府的長照政策及商業保險的長照給付,兩者相輔相成,才能讓照護體系更加完善。
1.善用政府長照政策與補助機制
自 2017 年推動 「長照 2.0」 以來,已幫助無數需要長照服務的家庭。政策提供的補助項目包括居家服務、日間照顧、交通接送及喘息服務等,減輕了家屬的部分負擔。
而未來即將上路的 「長照十年計畫 3.0」,預計於 2025 年 9 月啟動第一階段,並於 2026 年全面實施。新版政策將進一步擴大服務對象與補助範圍,提升照護品質,並導入社區整合照顧,讓長者能「在地老化、就近照顧」。
衛福部長照2.0與長照3.0給付重點如下:

2.透過保險商品補足長照缺口
即使有了政府補助,但照顧費用依然龐大,長照的風險也不僅僅只於長者,也可能是疾病或意外造成需要失能照護,建議及早規劃及分散風險,分散未來高額的照護支出。
在選保單時可優先考量「失能給付金」與「每年或每月定期給付」型商品,確保在長期照護階段仍有穩定現金流,可以支應未來的開銷,提前準備才能在需要時,有資金有尊嚴,不造成家人的負擔。在挑選產品有幾個重點可以參考:

理想的長照規劃不應依賴單一制度。可以採取「政府補助打底+保險補位」的雙軌策略,這樣的組合能有效降低財務風險與家庭壓力。
「用制度支撐生活,用保險維繫尊嚴。」這是面對長照時最務實的思維。長照十年不艱辛:善用政策+保險規劃
李奶奶的故事是長照家庭的縮影,提醒我們,長照是每個家庭都可能面對的生活課題。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長照需求只會持續增加。可以重視的重點有:
及早規劃財務:了解各種長照模式與實際成本,預先安排資金與保險。
善用政府與保險資源:結合政府長照政策補助與民間保險,減輕家庭壓力。
重視家屬心理健康:長照過程不僅照顧家人,更重要也需照顧自己。
社會與家庭共同承擔:長照是全民議題,社區資源、志工與政策支援同樣重要。
唯有提早準備,靈活運用政府政策並結合保險規劃,才能讓所愛的家人不再被照護責任壓垮。長照的十年,也許漫長,也許艱辛,唯有自己提前準備最踏實,當真正長照來臨時家人彼此分擔、共同面對,長照的十年也能找到屬於家的平衡與安定。
---
【作者】賴惠玲
│證書: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 、RFC 國際認証財務顧問師、 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信託証照
│經歷:南山人壽、威瑞財富管理員工福儲信託團隊
│專長:企業員工福儲規劃、理財退休規劃、保單健診分析、投資理財規劃
│LINE聯繫:賴惠玲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