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退休規劃除了錢,你還需要這4項退休力!

ree

作者:黎雅芬

 

70歲的許阿姨是一位成功的女性,和先生一同經營事業和同時把家庭都打理得很好,一輩子都以他人為重,自己永遠放在最後,一場身體的病痛讓她才慢慢看清很多的事情,也有所更不一樣的體會。這些都是我們周遭都看到的生活案例,也許我們自己的家庭也正面臨這樣的歷程。


一輩子的打拼為退休而準備,而退休的準備,往往我們都只會優先想到退休金該準備多少才夠用,要把錢投資放哪裡才會有更好的報酬,會這樣想無可後非,畢竟退休金具體數字量化會讓我們心裡有底外,也有依循的方向,然而退休規劃=錢越多越好嗎?


即使財務充裕,仍可能面臨健康、獨老、生活品質的挑戰,這些都因忙碌中,還有該投資的面向,來聊聊4項退休力。

 

 

1.財務準備力:基礎卻非全部

雖然錢不是萬能,但是沒有錢真的萬萬不能,我們生活的上所有大大小小的開銷都須仰賴金錢的付出後,取得相對應的服務,也許是我們或是孩子們為求知識的累積要付的學習費、身體不舒服或是重大傷病要看診付的醫療費和照護費,當然也有為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和休閒娛樂的費用。


這些都跟錢有關,都要有財務上的準備。需仰賴的是財務規劃全面的考量。要有短、中長期資金的安排、保險的規劃、適當合宜的投資組合,以達成基本生活的安全感。


這裡強調的就是「理財金三角」概念(保障、儲蓄、投資並行),雅芬有一篇文章中有談到人生理財金三角更詳細的內容,從馬斯洛需求理論談起人生理財金字塔,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延伸文章人生理財金字塔:存錢、保險、資產配置、投資到資產傳承5大層級!

 

 

2.健康的養成力:身體健康才是最大的資產

每次寫文章內容談到健康,其實也是在提醒自己,要能持續養成運動的習慣,真的非常不容易,常聽到一句話「一個好習慣能夠養我們一輩子」,而一個好的習慣養成至少要21天。


21天養成習慣源自整形外科醫生馬爾茲(Maxwell Maltz)在著作《心理控制論》(Psycho-Cybernetics)中提到,病人需要約21天才能習慣新面孔或身體變化,馬爾茲的觀察且後續研究顯示習慣養成所需時間因人、行為難易度而異,平均約為66天。這個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刻意期(1-7天)、無力期(7-21天)和穩定期(21-90天)。

要成功養成習慣,關鍵在於將目標分解、建立正向情緒回饋、找到實際誘因並持續下去,而非僅僅重複行為21天。

健康習慣養成,可以找出自己有興趣的也能做到的或是從生活上小行動開始,雅芬自己是透過小行動和視覺化來提醒自己,本身是開車族,有時會刻意車停遠一點,透過創造多走路的機會或是行程安排的地方大眾運輸是方便的,改搭乘火車或是捷運,也能達到多走路的好處。然而視覺化的方式,在家中一處放置瑜珈墊(都沒收起來),提醒自己要多伸展和滾背,對於減緩肩頸僵硬和酸痛都會有所幫助,慢慢建立起習慣。


然而身體內看不到怎麼辦,除了自我去感覺是否良好外,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或是目前政府很多的篩檢,更具科學化。除了運動和健康檢查外,其實平常的飲食和生活作息更是關鍵,該睡覺的時間就要睡覺,熬夜真的很傷身。


健康自己要管理外,不健康而延伸的治療或是照護費用也須思考到,然而透過保險規劃的準備,對於每一個人是較事半功倍的方式。要活得老,更要活得健康與有尊嚴。

 

 

3.生活與社交連結力:避免「退休孤島化」

雖然現在有很多的聯繫方式,例如社群、LINE和IG,我們都不難知道親朋好友的動態,然而能夠有深厚有溫度的情感建立,覺得還是要跟真人互動啦。在還未離開職場時,每天要做的事情或是會議行程日復一日,往往是不太會去想以後退休生活的安排和社會連結。


很多人會想退休就到處走走或是出國、睡到自然醒、幫忙帶孫子孫女或是去找老朋友們,社交人脈維繫可從家庭、朋友延伸至社團,發展興趣嗜好,保持生活的意義與目標,也能夠透過志工服務或社會參與,讓退休後仍有價值感。例如目前有很多社區關懷據點,長者可以到據點做手作與年齡相仿者有著相似的人生階段和共同話題,時間容易在愉快的氛圍裡度過。


當然每個人的特質不同,有些人比較內斂,有些人較外顯,就像現在大家常聽到的I型人或是E型人,能透過簡單的特質和對自己的了解,選擇合適自己的模式。
ree

總觀來看,退休後的 I 人適合獨處、深度專注於個人愛好、小團體交流或志工服務,如寫作、研究、手作、深度閱讀或成為圖書館志工。而退休後的 E 人則適合參與社交活動、加入志工團體、擴展興趣、或進行戶外活動。當然這並非絕對性,至少能給自己一些方向來考量。

 

 

4.心理與心靈安定力:心安比錢安心更重要

從財務上準備、健康的養成、生活與社交連結力屬於較外在和物質呈面,然而心理和心靈的安定力也很重要,從身份和角色的轉換、從過往的家庭是唯一到回到自己的關照,不只是退休後重要,其實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心靈的安定都扮演著很重要的關鍵,套一句現在的流行語「不內耗」,我們都可以透過不內耗生活清單一起來開始做起。

ree

不內耗生活清單上很多的作法,不代表我們不能去追求成長或是做到盡善盡美, 而是在追求和努力的同時,真的無法如自我預期的時候,不要過度糾結而不放過自己,因為人生路上不可能事事如自己的心意。


生活清單上的實踐之外,我自己也會常透過看著天空和持續自己的信仰學習來平靜心靈,看著天空會帶來心情的遼闊,信仰上的學習能不斷提起覺性和反省自己,這些都能夠支撐自己內心深處的安定感。靜中能生智慧也許就是這個道理吧!

 


最後溫馨的提醒

你我也許還沒有退休或是已經開始了退休的日子,都可以從這四項退休力來著手。財務的準備,能夠讓我們有經濟上的依靠;健康來自我們日常每天對身體的愛護;可以獨老但不要孤老,與人良好的互動也能避免老化太快;心靈上的富足來自於不過度自我內耗。


退休規劃不是單一面向,而是「財務 × 健康 × 社交 × 心靈」的整合,真正的安心來自全方位的準備,而不只是數字上的資產累積。


說難不難,說簡單其實也非容易。小行動開始,祝福我們彼此都能優雅理財,生活加分。

 

 ---

【作者】黎雅芬

│證書: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

│專長:保單健檢、風險管理、退休金規劃

│經歷:國泰人壽

│LINE連繫:黎雅芬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