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財務自由不是夢,是從一個又一個小決定開始!

ree

作者:黃韋欽Wallace

 

小美財務意識覺醒,是改變命運的起點

小美以前是個月光族,薪水入帳當天,看到帳戶餘額可能還會小小確幸一下,但過幾天一看,欸?怎麼又快見底了。她沒有買名牌,生活看起來也算節省但仍有品質。


直到某天,她決定開始記帳,一個月後,她嚇了一跳:光是便利商店消費跟外賣,我就花了1萬多?原來我不是沒錢,是錢都在不小心中溜走。」


小美經過我的建議,她決定每月先扣下1萬元定投ETF。


5年後,投資收益加本金,她帳戶多出了一筆近80萬的資產。她對我說得最有感的一句話是:「我以前一直想靠加薪解決問題,結果只是不斷把更多錢花在同樣的模式裡。」

 


你不是不夠努力,只是少了財務意識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薪水剛入帳,還沒捂熱,信用卡賬單、房貸車貸、日常開銷就讓它瞬間歸零?努力工作卻依然存不下錢,對未來感到迷茫,想要環遊世界、想要提早退休,最後卻只能一笑置之。


其實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少了一樣東西:財務意識


很多人以為財務問題是錢不夠多的問題,但其實真正的核心,是規劃不足。財務意識的覺醒,是每個人命運轉折點,它讓你從為錢被動的奔波,轉變為主動掌控生活。

 

 

為什麼財務意識這麼關鍵?

先來看看幾個現實的數字:據統計

  • 台灣有近50%的人無法拿出5萬元應急

  • 超過60%的上班族沒有半年以上的緊急預備金

每月不知道錢花去哪了的族群,比你想像的多得多。

你會發現,生活中有些人收入並不高,卻能過得安穩而富足;而另有一些人收入頗豐,卻經常捉襟見肘。


主要的差別往往不在於收入數字,而在於是否擁有財務意識。沒有財務意識的人,容易陷入「賺錢—花錢—再賺錢」的無限循環,總是追著錢跑。有財務意識的人,則會主動規劃收入與支出,建立目標、儲蓄與投資,把金錢變成為自己服務的工具。

這不只是關於金錢的話題,而是關於選擇、自由與人生掌控力的命題。

 

 

財務意識如何幫你改變命運?

建立與金錢的正確關係

多數人對金錢的態度是被動的,賺多少花多少,甚至超前消費。這樣的人永遠為錢工作,永遠被帳單牽著走。

而財務意識的覺醒,則是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規劃,你會開始思考:我的錢從哪裡來?該往哪裡去?如何為我創造價值?這種轉變,是從消費主義的思維,轉向投資型思維的跨越。

正如巴菲特所說:「如果你找不到一種在睡覺時也能賺錢的方法,你將工作到死。」

 

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很多人其實都有一樣的煩惱: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調查,高達 72% 的成年人會因為錢而感到壓力。財務焦慮不只影響心情,更可能牽動到焦慮或憂鬱。

但當我們開始做財務規劃,把目標想清楚、風險顧好,不確定性就會變少。這種安心感,會讓你在遇到生活變數時更有底氣。久而久之,不只是安全感提升,連自我實現的感覺也會增加。對很多人來說,這份穩定感,就是幸福感的根基。

 

帶來人生層級的進化

  1. 財務意識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2. 生存層次:專注於如何賺更多錢以維持生活

  3. 安全層次:開始儲蓄、投資,建立財務安全網

  4. 自由層次:藉由被動收入與資產增值,實現財務自由

很多人一輩子都停留在「生存層次」,沒能邁入自由之門。

《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伯特·清崎說的好:「富人買資產,窮人只有支出,中產階級則購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因此擁有財務意識,就是學會看清金錢的本質,建立屬於自己的資產系統。

 

 

一套可操作的財務意識覺醒方案(從0開始)

Step 1:掌握現金流,從記帳開始

我們可以下載記帳 App,設定提醒,每天花完錢馬上記,記一個月你就會知道:哪些是必需支出?哪些是習慣性浪費?你也可以搭配 Excel 自製表格,記錄每月收入、固定支出、變動開銷,清楚知道你的現金流是多少。

收入減去所有支出,就是你的現金流。這是理財的起點。假設你每月收入50,000元,必要支出20,000元,那你的現金流是30,000元。

這筆錢,就是你用來儲蓄、投資、實現目標的資源。

 

Step 2:明確你的生活目標

理財不只是存錢,更是實現夢想。很多人儲蓄或投資,卻不知道要用於哪裡,常常有需要就用,或者是想用就用,結果就是真正需要用錢的時候沒有錢,或是永遠有夢想,卻總是無法落實。開始問問自己:你想買房?想環遊世界?還是想提早退休?

把這些目標寫下來,設定明確的金額與時間表,例如:「5年內存下 6,000,000 元作為房屋頭期款」。目標越清晰,財務規劃就越有方向。

 

Step 3:建立預算架構

如果你沒有特別的想法,你可以先使用「50/30/20」法則來做簡單分配:

  • 50% 用於生活必需(房租、交通、食物等)

  • 30% 用於非必需開支(娛樂、旅行)

  • 20% 儲蓄與投資(建立緊急預備金,增值資產等)。

另外緊急預備金建議至少準備 3~6 個月生活費,讓你在突發情況下仍有週轉的空間。

 

Step 4:懂得取捨,做對的決定

每一筆錢的流向,其實都在替未來買單。買一支最新手機,帶來的是當下的滿足;而把這筆錢放進學習課程或投資,可能會替你打開下一個階段的機會。

下次要花錢時,不妨先問自己:「這筆花費,會讓我更靠近想要的生活嗎?」答案沒有標準,重點是能誠實面對自己。

很多時候,理財並不是要做得更多,而是避開那些讓自己後悔的選擇。

 

Step 5:評估重大支出對長期影響

像是買車、買房這類大額支出,除了看「當下能不能買」,更要注意「長期能不能負擔」。一個簡單的檢視方法,就是債務收入比,假設你月收入 50,000 元,每月要還貸款 28,000 元,債務收入比就是 56%。這代表你一半以上的薪水都拿去繳貸款,生活壓力可想而知。

 

通常的建議標準是:

ree

 

如果你的比率過高,可以考慮:選擇金額更符合能力的標的(如二手車、小坪數房)。延長貸款年限,讓每月還款額下降。想辦法增加收入來源,分散壓力。或者延後購買時機,先存下更高頭期款。

理財的關鍵,不是「能不能買得起」,而是「買了之後,生活還能不能自在」。

 

Step 6:持續學習與調整

人生不會停在原地,財務規劃也不該一成不變。結婚、生子、換工作,甚至只是生活習慣的改變,都可能影響資金需求與風險承受度。與其等到狀況發生才手忙腳亂,不如每半年花一點時間,回顧自己的財務狀況,看看目標和策略是否還合適。

主動調整方向,就能在變化中保持主導權,而不是被動挨打。如果想要建立基礎的財務意識,可以從兩本經典入門書開始:

 

財務自由不是夢,是一連串小決定的結果

金錢本身不會帶來快樂,它的價值在於給你選擇的自由。真正的財富,不是「買得起什麼」,而是「能勇敢說不」。財務自由不是遙不可及的夢,而是無數小決定的累積:少一次衝動購物、存下一筆獎金、養成檢視收支的習慣。


十年後,你會感謝今天開始行動的自己。記住,不聽命於自己,就只能聽命於他人。你想過怎樣的生活?時間自由?旅行自由?退休無憂?


從今天起,設定一個目標,做一個小行動。小小的開始,會在時間的加乘下,成就美好的將來。

 ---


【作者】黃韋欽Wallace

│證書:台灣及中國大陸CFP

│經歷:台灣、中國⼤陸、香港及越南等⾦融機構從業經歷24年,曾任職租賃公司,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及私募基金等。 現任職證券公司分公司負責人。

│專長:熟悉租賃融資,貿易融資,財富管理及投資管理等領域。

│Email 聯繫 黃韋欽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