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進步靠科技,醫療費用靠保單:長壽人生最需要的「實支實付」!
- 理財好聲音

- 7月6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作者:傅丞瀚
長壽是福,也是一筆帳
最近保戶要住院或是準備手術之前,都會來打電話來問:「他有沒有買實支實付?額度是多少?
另外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連醫生就診時都會問病患,「有沒有買實支實付?」
因為這種保險,真的很實用。住院、開刀的醫療雜費,都能拿來實報實銷,幫忙分攤不少醫療費。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
現在很多人買的實支實付,其實只保到75歲或80歲。
而未來活到 85、90歲甚至更久,將不再是少數,會變成常態。那時醫療技術可能更先進,能救回更多生命沒錯,也別忘了,能救命的技術,往往伴隨著驚人的醫療費用。
如果那時候手上的保單早就到期,該賠的賠不到,最後只能靠自己掏錢,這才是真正讓人壓力爆表的地方。
什麼是實支實付?終身與定期的差別在哪?
簡單來說,實支實付就是:「花了多少醫藥費,按照所花的金額理賠。」住院期間的病房費、手術費、醫療雜費,只要在保障範圍內,就可以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比起定額給付的保險,這種方式比較能實際減輕當下壓力。
【案例分享】有位保戶,大約60多歲,某天突然心肌梗塞緊急送醫。醫生馬上安排他做心導管手術,放了兩支支架。這次住院、手術以及其他自費的項目,總共花了約35萬元。
幸好有保「實支實付」醫療險,這些醫療費用都轉嫁給保險公司,保戶自己負擔的費用並不多。
但如果這件事是發生在75歲以後,定期實支實付也到期了,整筆費用就只能保戶自己扛了。

醫療進步靠科技,醫療費用靠保單
現在醫療真的進步很多,AI可以幫醫師判讀X光、MRI,也能分析基因、找出癌症風險,很多以前治不好的病,現在都有機會處理。
但問題來了,救命的技術有了,那救命的錢呢?
舉幾個例子:
達文西手術:微創傷口小,恢復快,需要自費動輒20萬以上
心導管手術:放一支自費支架就要7~10萬
白內障手術:自費多焦點水晶體,需7~10萬
科技能救命,但醫療費只會越來越高,不會越來越便宜。若有一張「終身型實支實付」的保單,不論是80歲、90歲,它都能繼續賠,才是真正賠我們到老的保障。
可是終身實支實付比較貴,值得嗎?
很多人聽到「終身型」就會說:啊~這很貴耶!沒錯,它的保費確實比定期型高。
但我們要想的是,現在省一點?還是老了之後,從退休金裡掏醫療費出來?
而且,越早買越便宜!
30歲買,保費可能一年2萬多。拖到50歲買,不只保費變貴1.5倍,還可能因為健康問題被拒保或加費喔。
誰最該購買終身實支實付?
年輕族群:年輕健康保費便宜,買越早越划算,還能有較好的核保條件。
有家族病史的人:如果家裡有癌症、中風、糖尿病或其他家族病史的,未來自己發病的機率也會比較高,提早準備更安心。
高資產族群:醫療花費是高齡風險管理的一環,保單也可以搭配資產規劃使用,讓醫療保障變成財務策略。
最佳配置建議:終身+定期混搭
終身型保單:當作後盾,讓你75歲之後也有保險可以賠
定期型保單:補強壯年時期的保障,用較低的保費換取高保額
這樣搭配,保障完整,前中後期都照顧到,CP值超高!
老後的風險不是生病,而是沒準備好
老了會不會生病,沒人說得準;但能不能安心生病,現在就能決定!
醫療科技能讓我們多活10年,可是這10年,是安心,還是負擔呢?
雖然,終身型實支實付並不是現在非有不可的東西,
而它會是在將來慶幸自己,「還好有早點準備」的那張保單。
本文為理財好聲音-寫作陪伴計畫與傅丞瀚合作優化產出。
---
【作者】傅丞瀚
│證書: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信託證照、理財規畫人員證照、人身保險證照、產險證照
│專長:資產傳承、稅務規劃、退休金規劃、保單健診分析
│經歷:保險業14年
│LINE聯繫:傅丞瀚
〔理財顧問專屬社群〕
│專為理財顧問成立的LINE社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