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夠不夠?關鍵不在配息,而在「提領策略」!
- 理財好聲音
- 7月27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作者:張惠芳CFP/諾昇理財首席規劃顧問
林先生和林太太快60歲,準備退休,勤奮工作、省吃儉用,總算存到2,000萬退休金,夢想中,退休生活應該是悠閒自在、旅遊學習、享受生活的,然而現實卻讓他們充滿金錢焦慮。
擔心退休金夠不夠用?醫療費會不會越來越高?萬一投資失利怎麼辦?如果活得很長,錢還撐得住嗎?
林氏夫妻說:「我們就像守著一座金山的礦工,看起來很有錢,但不知道怎麼挖才安全。每天都在擔心,會不會有一天,把金山挖光了。」
這樣的焦慮,其實不是因為錢不夠,而是不知道該怎麼安心地用錢。許多退休族都會有類似的想法:「是不是只要買高配息的商品,每年就能穩穩領錢,退休就能高枕無憂了?」
這聽起來好像很合理,但其實是一個常見的迷思。靠配息過日子,看似簡單安全,好像不會動用本金,但實際上可能潛藏風險如下:
配息高的商品,背後常常伴隨高風險、高波動,本金可能會縮水。
如果資產沒有參與市場成長,長期下來追不上通膨,會影響退休生活品質。
一旦市場不好,公司減少配息或停止配息,退休生活現金流就會中斷。
真正決定退休生活品質,不是「有沒有配息」,而是總報酬和提領策略,管理整體的資產成長總報酬,包括本金增值和利息、股息,以及有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退休提領策略,才能讓這筆錢用得安心,也用得長久。
與其每年只看領多少配息,不如設計退休提領計畫,根據自己的生活需求、壽命預估、風險承受度來調整,這才是真正讓退休金「活得久、用得穩」的方法。
林先生和林太太已經完成了存到2000萬退休金任務,接下來不是再去拼績效,而是學會『如何安心花錢,放心生活』,退休提領策略,就像水塔上的「水龍頭開關」,不同的開關設計,決定了水流的大小,開太大,水可能很快用光;開太小,會讓生活變得太節省。
以下將以2,000萬退休金為例,介紹四種常見的退休提領策略
固定提領法(4%法則)
動態提領法(Guyton-Klinger規則)
桶式策略(三桶金)
地板+成長法(Floor & Upside)
帶您一起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水龍頭」,開啟真正安心的退休人生。
1.固定提領法(4%法則)
由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在1994年提出固定提領法「4%法則」,退休時有一筆存款,第一年可以先拿出4%來用,之後每年再依照物價上漲(通膨)調整金額,讓每年花的錢差不多,退休預算容易掌握,生活花費比較穩定。
在退休第一年,從退休金總額中提領4%,之後每年根據通貨膨脹率調整提領的金額。
第一年提領 2000萬 × 4% = 80萬元 (約6.7萬/月)
隔年通膨率為2%,第二年提領 80萬 × (1+2%) = 81.6萬元
第三年提領81.6萬× (1+2%)=83.232萬元
資產配置建議:60%全球型股票ETF、40 %全球型債券ETF,追求長期穩健增值,依據每人退休風險屬性調整,建議至少預留2年退休生活費現金。
4%法則一開始就遇到熊市(市場大跌)怎麼辦?
照固定金額提領,結果在資產虧損時強迫賣出,讓退休金更快縮水,可能提前用光錢。
4%法則遇到市場表現一直很好會怎麼樣?
一樣只拿4%,領得太保守,過得太節省,最後還剩下一大筆遺產,結果犧牲了退休生活品質。
「4%法則」是個不錯的起點,但不是完美答案,適合追求極簡生活、穩定現金流,不花心力管理財務,不需頻繁調整資產的退休族,退休花錢要能靈活調整,根據市場狀況和個人需求做改變,這樣才能既保護好本金,也能享受幸福的退休生活。
2.動態提領法
這是一套由財務規劃師 Jonathan Guyton 和 電腦工程師 William Klinger 在 2004 年發表的動態提領法則,動態提領法是在「4%提領法」的基礎上做調整,目的是在提領過程中兼顧靈活與安全,讓退休金能「市場好時多花,市場差時少花」,提升退休金撐得更久的機會。
動態提領法不賣跌的資產
市場在跌,先花現金或債券,不要賣掉虧損中的股票,市場行情好時,優先從獲利資產中進行再平衡。
動態提領法的提領有紀律
讓提領計畫能根據市場景氣自動增加或減少金額
第一年設定4%初始提領率,2,000萬 × 4% =80萬元
若市場上漲15%,資產增值,前一年有獲利,隔年提領金額可隨通膨2%上調,80萬× (1+2%) =81.6萬元
若市場下跌20%,資產縮水,啟動通膨凍結,因前一年虧損,提領金額維持在80萬元
動態提領遇上好經濟:可以多花點!(繁榮守則)
當提領比率低於初始提領率20% 【4%×(1-20%)%=3.2%】
提領金額80萬/2600萬=3.07% (提領金額/退休資產總價值<3.2%)
將提領金額提升10%,80萬×(1+10%)=88萬元,提高退休生活品質。
提領下限規則:守住安全底線(保本原則)
當提領比率超出初始提領率20% 【4%×(1+20%)%=4.8%】
提領金額80萬/1600萬=5% (提領金額/退休資產總價值>4.8%)
將提領金額降低10%,80萬×(1-10%)=72萬元,以減緩資產消耗速度。
資產配置建議:60%全球型股票ETF、40 %全球型債券ETF,追求長期穩健增值,依據每人退休風險屬性調整,建議至少預留2年退休生活費現金。
Guyton-Klinger 動態提領法根據市場狀況自動調整提領金額,熊市減少領取,避免資產在低點耗損,有助延長退休金壽命,整體提領金額通常高於固定提領法,降低情緒化決策風險。但需每年檢視資產並執行規則,預算變動較大,較適合具備一定財經知識、紀律性強,願意彈性調整、懂資產管理的退休族。
3.桶式策略(三桶金)
桶式策略將資產分為短、中、長期三個「桶」,各自配置不同風險與流動性的資產,依需求逐步提領。

三桶理財法:補短期、守中期、養長期
每年生活費和緊急預備金支出從短期桶提領,短期桶餘額低於2-3年生活費時,優先從中期桶補充,市場表現好時,就賣掉長期桶一些獲利,把短期桶重新「加滿」。市場不好時,避免動用第3桶,保留成長空間。
桶式策略的優點是心理安全感強,不用擔心市場大幅波動影響日常生活,避免恐慌性賣股,也將短期流動性和長期風險分開管理。缺點是需要設計好三個不同風險的投資組合,並且定期做再平衡;短期桶如果現金太多,整體報酬率可能偏低。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喜歡有條理、分階段管理財務,重視心理安全感的退休者,能安穩享受退休生活,避免因市場波動影響情緒和生活品質。
4.「地板+成長」策略
「地板+成長」策略,結合保障型與成長型資產,為退休生活設下「安全底線」,把退休金分成兩大部分,一份「顧安全感」,另一份則放手「拼成長」,先顧基本生活,再追求資產成長,讓退休生活更安心、有彈性。
地板的生活基本費:顧安全感
讓退休後基本生活費(如住房、餐飲、醫療、保險等重要開銷)能被完全保障,「地板」不是只準備幾年,而是要讓退休基本開銷永遠有保障,結合盤點社會保險,如勞退、國民年金、公保等,以40-70%個人退休本金投入即期年金、變額年金、早期保險儲蓄險生存金、定存、安養信託、保本型債券等商品,建議至少能覆蓋退休前20-30年基本生活費,每月4到5萬基本生活費無虞,並作為醫療、緊急預備金。
成長:追求資產增值
「覆蓋終身必需開銷」(如住房、醫療、餐飲)為目標,剩下的資產才能放心投入成長型資產,追求長線增值與生活品質提升。
以30%-60%本金投入全球型ETF、股票、基金等成長型資產,追求資產增值,提升生活品質,因為生活已被地板保障,成長可承擔較高風險,可配置80-90%以上都是股票和ETF的積極成長型組合,盡情參與市場的長期增長。

「地板+成長」策略將退休資產分為保障型與成長型兩部分。
首先依每月基本生活費如5萬元×12個月×20年=1,200萬(地板資產金額),投入即期年金、定存、安養信託等穩定工具,保障退休生活無虞。
剩餘資產則投入高股權比重的成長型投資,如全球型ETF、股票、基金,追求長期增值。此策略兼顧安全與彈性,能降低對市場波動的焦慮,提升資產使用效率。適合重視醫療與長壽風險、希望基本生活無憂,重視安全感、又期待資產成長與傳承的安穩型退休族群。

從解決財務焦慮開始,邁向理想退休
真正決定退休生活品質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配息」本身,而是如何有效管理資產的「總報酬」,兼顧本金成長、資本利得與股息利息的整體回報,並設計出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提領策略。
林先生與林太太的案例,展現出多數即將退休族常有的財務焦慮,擔心資金不夠用、怕本金不夠、也怕投資失利,難以安心花錢。如何讓2,000萬退休金既能安心花用、又能長久無憂,退休提領策略就像水龍頭的開關,設計得當,才能讓退休現金流穩定持續。
從4%法則,到動態提領的智慧,再到桶式策略的安心,以及地板+成長的終極保障。可以看到,沒有任何一個策略是完美的,但一定有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提領策略。
退休理財的規劃,從來不只是數字計算。關乎個性、風險承受度,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希望每年提領固定金額,還是能接受彈性波動,是重視親手管理的掌控感,還是偏好安穩感。
真正有效的退休理財規劃,是從解決內心的焦慮開始,通過專業策略性的提領規劃,從而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與生活安心,必要時可與CFP專業財務顧問共同討論、量身制定出專屬於自己的安心提領藍圖,一起尋找那把最合適的鑰匙,開啟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大門。
系列文章:打造千萬退休金、實現財務自由的關鍵5步驟
---
【作者】張惠芳CFP/諾昇理財首席規劃顧問
│現職:詠言法律事務所財稅顧問、威瑞財富管理信託團隊
│證書: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FChFP特許財務規劃師、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
│專長:家庭理財規劃、資產稅務規劃、退休安養規劃、財富傳承規劃、信託規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