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面對大漲大跌,你以為在思考,其實只是情緒在作祟!


ree

作者:黃韋欽Wallace

 

在金融市場裡,最大的風險往往不是來自於市場,而是來自於自己。

你可能以為自己做的是理性決策,事實上,很可能只是情緒與直覺在欺騙你。

 


面對股市大漲大跌,2個投資人的真實反映

有位A太太因為看到新聞說「美股崩盤、亞洲股市恐再暴跌」,整晚睡不著,凌晨三點還在看股價,早上進門第一句話就是:「幫我全部賣掉,我受不了了!」 

這位A太太過去其實是個穩健型投資人,資產配置做得不錯,持有的是績優股與債券型基金,但因為幾天的下跌報導,心理壓力指數爆表,理智斷線。這樣的反應,其實就是損失厭惡在作祟。 


另外一位B先生,是年輕上班族,看到AI概念股飆漲,朋友紛紛在社群曬對帳單,一時興起,B先生說要把準備繳卡費的錢挪去加碼台股,還說「晚點再補就好」。

這就是羊群效應 + 過度自信 + 近因效應的組合技!結果呢?兩週後股票大跌,B先生不只帳面虧損,還因為延遲繳卡費多繳了循環息。

 

 

3分鐘檢查你是不是「情緒化投資人」? 

你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被「市場先生」牽著鼻子走? 以下這份「行為財務自我檢測表」,共 10 題,請用直覺回答「是」或「否」,看看你中了幾項? 


每題「是」,得1分,最後加總總分多少,再往下看。

  1. 當股價下跌 5% 以上,你會忍不住想賣出嗎?

  2. 曾因朋友賺錢、媒體熱炒,就忍不住進場?

  3. 有時候買股票只是因為「它跌很多,看起來便宜」?

  4. 看到帳面虧損時,曾經覺得「這股票我沒賣,就沒賠錢」?

  5. 設定過停利點,卻因為想再賺多一點而沒賣?

  6. 曾因帳面虧損太痛苦,把投資 app 刪掉或不敢打開?

  7. 投資前做過功課,但實際下單時,還是靠「感覺」?

  8. 遇到市場大漲大跌時,比平常更頻繁看帳戶?

  9. 心裡會出現「反正大家都在買/都在賣,我應該也…」的聲音?

  10. 你覺得自己能抓到高點賣出、低點進場?

 

情緒化投資人的4類型解析

  • 0~2 分|冷靜理性型

    你是少數冷靜派的投資人,能抗拒情緒誘惑,策略執行力高。請繼續保持!

  • 3~5 分|中度情緒波動型

    你具備基本投資邏輯,但仍會受市場情緒干擾,建議強化「行為覺察」與投資紀律。

  • 6~8 分|高風險感性型

    你的投資容易受感覺與群體影響,建議使用資產配置工具、設立風控機制。

  • 9~10 分|重度情緒反應型

    你極度依賴情緒做決策,長期下來容易被市場玩弄。請盡快建立投資計畫與自動化機制,必要時諮詢理財顧問協助。

 


這不是IQ測驗,而是EQ自我觀察工具。認識自己的情緒傾向,是做好投資管理的第一步!

歡迎留言分享你是幾分,也歡迎將圖片可以分享出去,看看朋友是不是比你更「衝動」
ree

 

為什麼股市暴漲暴跌,我們會有「非理性行為」?

損失厭惡

人們對損失的痛苦約為獲利快樂的2倍。當看到資產縮水,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甚至會想「先出場止損」。

案例:股市下跌5%,投資人選擇賣出以減少焦慮,卻錯過日後的反彈。

 

錨定偏誤 + 過度自信

投資人會不自覺地把過去買入價當成合理價格的基準,即使市場狀況已變。同時,也會高估自己的判斷與時機掌握能力。

案例:某股曾在150元買進,現在跌到90元卻不願賣出,說「等回到150我再出場」。這就是錯誤錨點。

 

羊群效應

當看到群眾都在做某件事(追高/殺低),即使內心猶豫,也會跟風。

案例:某ETF上半年熱炒,業績好、報酬佳,報章媒體爭相報導,一堆人沒搞懂成分股就衝進去。兩個月後配息不如預期,大量贖回造成淨值震盪。

 

近因效應

投資人容易被近期表現所誤導,忽略長期趨勢。

案例:股市連跌三天,就擔心會像2008金融海嘯,開始預測最壞情況。

 


市場大跌/大漲時我們該怎麼做?

市場情緒如同巨浪,不小心就會被捲走。但只要掌握以下原則,可以幫助你穩住方向盤:


停看聽:辨識情緒 ≠ 現實

問問自己:「我現在想做這個動作,是基於事實,還是出自焦慮或貪婪?」若感到焦慮,先休息半天再做決定,很多情緒只是短暫過客。

 

重溫資產配置與風險承受度

想想當初為什麼這樣配置,是不是早就考慮到震盪可能性?建議寫下自己的資產配置邏輯,在市場劇烈波動時回顧,有助於回穩情緒。

 

設定「不交易原則」

對自己說:「我在市場大跌/大漲期間,不隨意進出場,除非遇到資金調度或重大變數。」有些客戶會設定股市單日跌幅超過5%時不操作,反而降低失誤。

 

設定固定檢視時間表,遠離短線帳面波動

建議每季或每月一次檢視投資績效,而不是每天追高殺低。也可以設定報酬區間提醒,例如:超過+15%~20%再思考是否調整部位。

 

 

投資不是比誰短跑快,而是誰跑得遠

市場的波動,是常態不是例外。真正能穿越牛熊的人,靠的不是膽大心細、消息靈通,而是對人性弱點的覺察與紀律的堅持。

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所說:「我們以為自己在思考,其實很多時候只是習慣在作祟。」

短期的市場充滿情緒與雜音,新聞、社群、KOL的聲音此起彼落,但最終浮出水面的,永遠是真正有價值的企業與策略。

 

市場大跌,先問自己3個問題

  1. 我的資產配置是否仍符合我的風險承受度?

  2. 我真的需要「現在」做決定,還是只是情緒在催促我?

  3. 我是否該建立更自動化、更紀律的投資機制?

 

從現在起,給自己三個承諾:

  1. 不再讓情緒主導交易決策

  2. 定期檢視並調整資產配置

  3. 與值得信任的理財顧問討論,建立長期戰略

 


如果你需要找人一起釐清自己的投資盲點,歡迎留言或私訊,我會用我20多年的經驗,協助你走得更穩、更遠。

因為,真正的贏家,不是喊得最大聲的那個。而是市場熄燈時,還坐在牌桌上的那一位。


本文為理財好聲音的寫作陪伴計畫黃韋欽Wallace合作優化產出。


 ---


【作者】黃韋欽Wallace

│證書:台灣及中國大陸CFP

│經歷:台灣、中國⼤陸、香港及越南等⾦融機構從業經歷24年,曾任職租賃公司,商業銀行,私人銀行及私募基金等。 現任職證券公司分公司負責人。

│專長:熟悉租賃融資,貿易融資,財富管理及投資管理等領域。

│Email 聯繫 黃韋欽


│專為理財顧問成立的LINE社群。

│投資、理財、執業、顧問行銷等資訊分享。歡迎加入,跟我們一起討論~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