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持續買進,勇者無懼?持續買進前的關鍵3問,打造更穩健的買進策略!

已更新:8月31日

ree

作者:黎雅芬

 

持續買進這名詞大多數人不陌生,現在很多媒體、財經專家還有財商書籍都可以看到、聽到這個名詞。尤其今年2025年4月份的大修正,持續買進成為了勇者無懼的象徵。


「持續買進」(如定期定額投資、逢低加碼等策略)表面上看起來很穩健,然而在市場波動不斷、經濟環境瞬息萬變的時代,以及大多數人的財務目標是多重的且還須同步進行時,包含:房貸、子女教育、退休金準備和生活開銷等,持續買進勝率要提高,有其核心價值與關鍵留意事項需要掌握的。

 

 

持續買進的核心價值與好處

為什麼持續買進有其道理,時間複利與紀律投資,持續買進讓我們透過時間的累積,享受「複利效應」。不管市場高低,紀律進場勝過情緒操作。


  • 降低平均成本,定期定額讓我們自動在市場低點買到更多單位,在高點買到較少,有助於攤平成本。

  • 避開預測錯誤風險,沒有人能精準掌握市場高低點,持續買進是對抗市場預測失誤的最佳方法之一。

  • 財務自由的長期路徑,長期穩定投資是達成財富自由的重要基礎,而非一夜致富。然而也有該留意的地方,否則容易變成「盲目買進」,建議可以從三個核心問題來問問自己。

 


持續買進的關鍵3問題

1.我的投資的標的有長期價值嗎?

多少都有聽過有些人的投資標的最後成為一場空(成為壁紙)、甚至成為差一點下市的情況,標的能否具有長期價值,研究起來確實不容易。資產配置是否合適比持續更重要。

買的資產要具備長期成長潛力與抗風險能力,其實就可以透過ETF、基金、績優個股等來做為配置,還是建議做好配置,避免「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

 

2.我有能力在市場跌20%時還繼續買進嗎?

當市場投資機會到來,我們都希望能逢低加碼或是持續買進,等待市場的反彈獲取超額報酬。然而等到逢低加碼的時刻到來,難免會擔心市場是否還會再次下殺,跌的更深,又或是銀彈已用盡。其實能否抓住機會,都跟有無財務規劃做為支持投資且不影響日常生活支出或緊急預備金有相關聯的。

優先完成財務金字塔底層(保險、現金流)後,再來穩健的長期進行投資運作。「持續買進」並不是無腦進場,仍須適度調整策略與金額。投資標的核心價值是否改變,長期投資並不代表死抱到底。如果所投資標的的基本面、趨勢產業、治理結構出現問題,就應該停損或調整。

 

3.我有持續買進的策略嗎?

就像小張工作年收入100萬,需獨自扶養孩子、也有房貸壓力,也知道要持續買進,只是要同時顧及生活、孩子、房貸、未來退休與資產成長,該如何做才好呢?這會不會是也是你我心裏的疑問呢?

 


資金分層配置(理財金字塔概念)

建議可以採取「三層式資金策略」的方式,策略核心方向:「留彈性、顧安全、抓機會」

有朋友就說過:「緊急預備金就拿去投資阿,反正也算是閒錢還用不到。」


其實可以試想一下,公司營運要穩健,都會有的公司周轉金的準備,其實就是類似我們的緊急預備金,是為了因應突發的情況使用,如同企業有可能因合作廠商的票期過長或是貨款未能收到,但是我們開出的支票就要兌現,周轉金就能派上用場,避免支票跳票,影響信用。


就像我們個人有可能因為轉業或是身體因素等等,暫無法工作無收入,就會使用到預備金支應必要支出,房貸、子女教育費、生活開銷。


資金配置其實就是運用到理財金字塔的概念,也可以參考延伸閱讀:想要老後安穩有錢花,打造人生理財金字塔:一生都受用


  • 第一層的資金,緊急預備金和保險規畫安排就非常重要。

  • 第二層穩健配置的資金,才得以能長期穩健的作為持續買進的運用。

  • 第三層的機會資金,作為低點加碼的預備金。


簡單用圖表呈現架構:

ree
關鍵觀念:不是不投資,而是「不要一次把銀彈打光」,把資金分層管理,遇到大跌才能加碼,有心理與現金上的餘裕。

 


「持續買進策略」可以這樣做

  • 定期定額金額建議控制在月收入的10%~15%(即每月8,000~12,000元),當然有些人物質欲望低,預備金和必要開銷都準備的充裕,定期定額金額提高也是可以的。標的選擇以全球型ETF、市值型ETF或是優質區域ETF為主。

  • 每年額外預留1~2筆機會加碼資金,這筆錢不碰、不買、不亂花,等市場出現15%以上回檔時才出手。可視為「戰備基金」或、「投資救火金」。

  • 房貸部位若利率不高(<2%),不需急著提前還款可維持每月穩定繳款,同時保留投資彈性。

 

 

其他風險控管提醒

保險保障要完善(尤其是重大疾病、癌症、醫療險)避免未來資產被醫療費吃掉。子女教育基金可規劃成中長期基金或儲蓄型保單,不與投資資金衝突。每年檢視一次你的財務結構,看是否需要調整投資比重。


每個人都能夠有自己持續買進的穩健策略,資金配置的比例和金額依據個人的財務情況能定,其實很多的理論和概念,文章和書籍處處有知,關鍵發現其實有強大的本業,可支配的所得高(也就是創造多元收入或是投入高所得的行業,加上開銷能夠控管好,不因賺多就花過多),持續買進就能更穩健啦!

 

 

來到文章尾聲,要總結啦

雅芬也持續優化自己的買進策略,不想錯失機會,也不能不管生活成本或是家庭責任的承擔。唯有提早重視財務的議題和實踐就很重要。


好的,來個實踐重點吧,持續定期投入外,也留有戰備彈性資金;市場大跌時,機會資金在出手,掌握機會;做好資金分層,先顧好保險規畫和現金流,再談資產增值,心裡也安心。核心信念就是投資不是比速度,是比能在投資市場活得久、守得穩。祝福我們都能「久」和「穩」。

ree

 


本文為理財好聲音的寫作陪伴計畫與黎雅芬合作優化產出。


 ---

【作者】黎雅芬

│證書:CFP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

│專長:保單健檢、風險管理、退休金規劃

│經歷:國泰人壽

│LINE連繫:黎雅芬

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