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2前快申請!自用住宅地價稅率從10‰降到2‰,輕鬆省下80%
- 理財好聲音
- 9月8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作者:張桂菁
和父母同住的小珍今年(114年)3月因為朋友的提醒,才知道應該要將戶籍遷入去年買的房子,才能享有房屋稅的優惠稅率。
最近又聽大家聊起11月要繳地價稅,她想著戶籍都遷入了,地價稅自然是也適用自用住宅稅率囉。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喔!
兩者所依據的法律,及適用條件都不同,即使房子已經按住家用稅率課徵房屋稅,土地還是需要再提出申請,才可以按自用住宅用地稅率課徵地價稅。
地價稅是什麼?
持有土地要繳地價稅
地價稅:對已規定地價的土地,除課徵田賦者外,應課徵地價稅。
田賦:對未規定地價區域的土地或已規定地價區域符合土地稅法第 22 條規定作農業使用之土地,應課徵田賦(目前停徵)。
地價稅說明
納稅義務人:地價稅以土地所有權人為納稅義務人,土地為分別共有者,以共有人各按其應有部分為納稅義務人。
納稅義務基準日:8/31,以當天8/31土地登記簿上所記載土地所有權人,為地價稅的納稅義務人,且不論實際擁有土地時間的長短,就是當年度全年之地價稅納稅義務人。
課徵期間:11月1日~11月30日。
地價稅稅率及計算公式
應徵稅額=課稅地價×稅率(10‰~55‰) -累進差額一般用地稅率分6級,以各該直轄市或縣(市)土地7公畝(700平方公尺約211.75坪)之平均地價為準,未超過者為第1級,適用10‰稅率。如符合特別稅率則為2‰~10‰。
如何可以用最優惠稅率2‰?
在特別稅率中有三種用地可以適用最低的2‰稅率,分別是自用住宅用地、勞工宿舍用地、國民住宅用地。(可以參考如何減輕您的地價稅節稅介紹)我們一般民眾可以申請符合自用住宅用地。
關鍵日期:9月22日 前申請核准者,當年開始適用;逾期申請核准者,次年才能適用。
最優惠稅率適用條件
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於該地設有戶籍登記
無出租、無營業之住宅用地
土地上的房屋為土地所有權人或其配偶、直系親屬所有
都市土地以 300 平方公尺(約90.75 坪)為限;非都市土地以700 平方公尺(約211.75坪)為限
土地所有權人與其配偶及未成年之受扶養親屬以1 處為限
最優惠稅率申請時機
第一次應於9月22日前提出,如之前已申請核准過而用途未變更者,不須每年再提出申請。
但若土地所有權發生移轉(例如買賣、贈與、繼承等),移轉後即使依然是自住(無出租無營業),新所有權人仍須申請始能適用優惠稅率。
最優惠稅率申辦管道
臨櫃申辦:攜帶應備附件及填寫申請書,向土地所在地之地方稅稽徵機關申請
線上申辦:各項附件均得以電子檔上傳,已上傳電子檔者,免寄送紙本。應備附件可先查詢申請地價稅自用住宅用地應備文件。
地價稅實際案例說明
自用住宅用地案例
已婚的陳先生,有一對分別為女兒10歲及兒子8歲。他名下有4間房子,無出租或供營業使用。
因為小孩都未成年,在地價稅的考量上,陳先生在114年9月11日前,只能將一家四口的戶籍登記在其中1間房子,其他3間只能另外找其他直系親屬(父母親、岳父母),登記入戶籍並提出申請,方能適用2‰地價稅。

實質節稅效果,實際節稅2.2萬
以小珍在桃園的房子為例,若她土地有70平方公尺(約21坪),申報地價為4萬/m2,桃園市114年累進起點地價為 3,167,000 元
課稅地價=申報地價×面積(平方公尺)=40,000 x 70=2,800,000 < 累進起點地價(3,167,000元) 為一般用地第1級10‰
應徵稅額=課稅地價×稅率(10‰)=28,000元
若能適用自用住宅用地:
優惠稅額=2,800,000×2‰=5,600元
實質節稅 22,400元
小辭典:
計算遺產稅或贈與稅時,用的是公告土地現值
計算地價稅時,用的是申報地價
而申報地價通常是公告地價的80%
把握自用住宅用地稅率:最高 55‰ 降到 2‰!
一般民眾對地價稅較不在意,尤其是居住公寓大廈,土地持分不多。但其實以最近一次(113年)全國的公告地價平均調漲了5.78%,其中以桃園市調漲了14.78%為最多。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能合理合規節省80%的稅,肯定要把握的呀!
即使3月已經申辦過房屋稅的自用稅率,還是要檢視家中成員的戶籍安排,是否適用地價稅的自用住宅用地優惠稅率。最關鍵的就是務必在 9 月 22 日前完成自用住宅用地申請,才能把稅率從一般用地的10‰~55‰ 降到僅 2‰,節稅效果非常可觀喔。
最後要提醒讀者,房屋的持有稅(房屋稅及地價稅)和交易稅(房地合一稅)關於自用的規定不盡相同。因此,不能只看單一稅種,而要全面思考整體財務及稅務安排,避免因小失大更得不償失了。---
【作者】張桂菁
│證照: CFP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RFA退休理財規劃顧問、家族信託規劃顧問師,高齡金融規劃顧問師 信託業務專業證照、理財規劃人員證照
│專長:退休安養理財規劃、資產傳承與信託規劃、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企業留才信託規劃
│張桂菁網站
